“双轨杀青”:影视工业的效率革命与艺术隐忧

在横店某现代剧拍摄现场,导演同时使用A、B两组团队拍摄文戏与武戏,最终提前18天完成制作——这种被称为”双轨杀青”的新型制片模式,正在重塑中国影视生产流程,却也引发对作品完整性的争议。

fb5c81ed3a20250402144522

技术内核:时间与资本的赛跑

  • 并行拍摄:主演上午在A组拍情感戏,下午到B组拍动作场面,日拍摄时长可达16小时

  • 智能分镜:通过Previs预可视化系统,确保两组镜头光影风格一致

  • 成本效益:某仙侠剧采用该模式后,单集制作周期从7天压缩至3.5天

行业两极反应

支持方

  • 平台代表称”能更快填充内容货架”

  • 演员经纪公司欢迎”缩短档期占用”

质疑方

  • 摄影师抱怨”像在流水线拧螺丝”

  • 观众发现某都市剧出现”上午骨折下午打网球”的穿帮镜头

美学危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指出,这种”碎片化创作”导致:

  1. 表演情绪断裂(演员需瞬间切换角色状态)

  2. 导演作者性削弱(执行导演实际掌控50%内容)

  3. 类型片同质化(武戏承包制催生标准化打斗)

当”双轨杀青”成为爱奇艺S+项目标配时,影视人正面临抉择:要商业效率,还是艺术完整性?某资深制片人的话发人深省:”我们发明了节省时间的机器,却弄丢了打磨作品的时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0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