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试用期”概念,但将其异化为无薪/低薪”试岗”的发明者,实则是21世纪资本对劳动权益的一次精巧偷袭。这套披着双向选择外衣的筛选机制,本质是人力资源领域的”霸王条款”。
历史基因可溯源至19世纪英国工厂的”三天白工”惯例,但现代试岗的残酷性在于其系统性设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某跨国猎头公司首次将”3-5天无偿试岗”写入服务方案,美其名曰”技能适配性测试”。中国劳务市场在2014年左右出现规模化试岗现象,与共享经济爆发期高度重合。
法律灰色地带是其生存土壤。利用《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中”试用期”定义的模糊性,企业将本应支付报酬的实际用工,伪装成”相互考察”。2023年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7%的试岗岗位最终不录用,却白嫖了约620万小时的免费劳动力。更精妙的是心理操控术——通过”表现诚意”的话术,将劳动者自我剥削合理化。
这场人力资源的”哥伦布式掠夺”没有具体发明者,它是资本逐利本能在监管滞后期的必然产物。当00后开始用仲裁反击时,历史会记住:试岗制不是创新,只是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人待遇,包装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就业前戏”。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