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还在排队下山” 黄山景区拥堵事件暴露旅游管理三大短板
凌晨三点的黄山光明顶,刺骨的山风中仍有数百名游客在排队等待缆车。这是国庆黄金周期间发生在国内著名景区的真实场景,持续36小时的游客滞留事件将黄山再次推向舆论风口。
事件回溯:万人滞留引发连锁反应
10月2日下午3点,黄山景区发布公告称因瞬时客流超过承载量,启动紧急限流措施。但此时登山主道”好汉坡”已出现严重拥堵,部分路段游客寸步难行。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回忆:”从迎客松到玉屏索道800米距离,我们走了4个多小时。”
景区监控数据显示,当天下午4点核心区域游客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3人,远超安全标准。随着夜幕降临,问题愈发严重——约2300名游客未能按计划下山,其中包含127名60岁以上老人和43名儿童。
应急措施遭质疑:保暖物资配送迟缓
面对突发情况,景区启动应急预案。但现场游客反映,承诺的御寒物资直到深夜11点才陆续到位。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有老人裹着雨衣蜷缩在墙角,工作人员解释:”物资要从后山仓库调运,索道停运后全靠人力搬运。”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言人回应称,当晚共发放军大衣800件、热水5000余份,但承认”配送效率有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黄山近三年内第三次因大规模滞留事件被投诉。
技术手段失灵:预约系统形同虚设
2020年投入使用的”智慧黄山”预约系统本应实现客流精准调控。但系统显示当日预约量3.2万人,实际入园却达4.7万人。景区管理人员透露:”旅行社临时加团、重复购票等情况导致数据失真。”
更令人意外的是,气象预警未能有效传达。虽然提前72小时已预测到3日有暴雨,但2日入园游客中仅37%收到退票提示短信。来自杭州的摄影爱好者王先生表示:”如果知道次日天气恶化,我们绝不会选择夜宿山上。”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