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官媒加持!网暴之下吴艳妮岿然不倒,新华社:有抱负的运动员
杨华评论2023.10.1820:51
网传“跨栏女神”吴艳妮获邀出席龙年春晚,得到了央视最高规格礼遇,笔者并没有找到这条传闻的可靠出处。其实吴艳妮获官媒广泛认可是确定无疑的,不需要这种小道消息作为佐证。亚运会抢跑风波发生后,吴艳妮的舆论处境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网友的冷嘲热讽,落井下石;另一方面则是官媒的极力扶持和温暖呵护。
杭州亚运会女子100米栏决赛刚刚结束,互联网便铺天盖地罗列出吴艳妮的罪状,包括“习惯性抢跑犯规”、“诬陷印度选手”、“抢林雨薇国旗”……不管是有人带节奏抹黑也好,还是大家共情都觉得吴艳妮讨厌也罢,反正这轮网暴的杀伤力远远超过了当年刘翔因伤北京奥运退赛时所承受的。几乎与此同时,官媒清一色站在吴艳妮一边竭力声援,没有一家批评她。
隶属于人民日报社的《环球人物》把吴艳妮作为杂志封面、还刊发了《吴艳妮,一步之憾》的专栏,将吴艳妮定义为“中国Z世代代表人物。”中国新闻社旗下的《中国新闻周刊》在决赛结束后秒发了评论员文章《吴艳妮,没赢也可以狂》。更厉害的是新华社,比赛第二天在英文版官网发布《杭州亚运会偶像吴艳妮:一位有抱负的跨栏运动员》。
长期以来,中国运动员给西方的印象就是沉默寡言、唯唯诺诺,甚至欧美媒体将我国健儿贬低成“缺乏人情味儿的金牌机器”。中国体坛也曾进行自我反思,认为要摆脱唯金牌论和锦标主义的桎梏,要培养有活力、有魅力的体育明星,而不是以成绩好坏作为评价运动员的唯一度量衡。吊诡的是,当初有多少人痛骂“唯金牌论”,现在就有多少人鼓吹“运动员不看成绩看什么”,我怀疑他们是同一批人,观点虽然变了,“爱喷”的秉性没有变。
很明显,人民日报社是在引导大家摆脱金牌至上的思维模式,因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再也不需要金牌激发民族荣誉感。而登上《环球人物》封面的吴艳妮就是中国体坛新偶像的典型代表,她乐观自信,美丽大方、擅于表达自己,甚至已经被看作Z世代精神的诠释者,早已经超出了体育范畴和胜负层面。如果你用12秒几几、13秒几几这样的数字丈量吴艳妮,那只能说明你格局小了。
《环球人物》认为吴艳妮集中展现了中国Z世代的鲜明特点:“个人发展的多样性,乐于直率地表达观点和主张,看待世界的角度从“仰视”变为“平视”。中国Z世代正在以理性自主、自尊自信的姿态尽情怒放。”岂止是平视,在笔者看来吴艳妮有一股睥睨天下的劲头儿,简直就是俯视……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官方口径是“平视这个世界”。
与《环球人物》用“中国Z世代怒放”拔高吴艳妮不同,《中国新闻周刊》则选取了另外一个切入角度,那就是替吴艳妮挡刀,总结黑粉批评的荒谬之处,一针见血地指出:“(喷子)看脸的时候是按照当下娱乐圈的标准,评价的时候又用了上世纪评价运动员的刻板印象来衡量,就这样,吴艳妮成为了矛盾综合体。一些人对于吴艳妮的吐槽,更多来自于人们对于中国运动员的某种刻板偏见,在女子运动员中尤甚。”
《中国新闻周刊》没有搞明白,“吴艳妮没有做过任何出格的事(却被网暴)”,且不说诬陷对手和抢国旗的攻击并不符合事实,退一万步,她就算这么做了,伤天害理了吗?无德艺人吸毒、偷税、强奸在网上遭到的谴责,也没有吴艳妮抢跑事件猛烈,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吸毒没有伤害到喷子,偷税受损失的是国家,强奸发生在别人身上,而吴艳妮的高调、叛逆、我行我素,切切实实打击了键盘侠的所谓自尊。特别是吴艳妮“女性不该被定义”、“悦己不悦人”之类女权宣言,是那些网络直男最受不了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潜意识里相信他们想相信的东西,不相信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东西。“诬陷对手”和“抢国旗”的说法,稍作理性分析就能发现错谬百出,但对于被带节奏的网友来说,他们就认为这是吴艳妮的“滔天大罪”。
什么叫抢国旗?林雨薇手里的或者身上的国旗被吴艳妮夺过去才叫,吴艳妮夺了吗?谁规定必须冠军第一个披国旗?至于诬陷对手,不过是吴艳妮当时高度紧张有些蒙圈,看错了反应时间,冲着裁判喊“她反应比我快”。对此,我曾专门写过澄清文章,得到专业田径人士普遍认同,当然,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那些黑粉和被洗脑的善良网友肯定会说:“我不听,我不听,她就是诬陷!”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