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是一篇伪作——兼评

思忖再三,还是把多日前写成的这篇短文发了。我无意引发对这封“信”的内容的过多争辩,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件事,提高辨识认知能力。

基辛格去世后,网上开始流传所谓《基辛格给中国留下一封信》,阅读量超10万,听读者超1.5万。至今一些大牌公共媒体的网页上还有此文,还在堂而皇之地赚着流量,有的还把标题改得更加刺激,如《基辛格罕见向中国发出的公开信,内容惊人》。

对此,我感到不安。我要明确表明我的看法——这是一篇借基辛格之名、贩自己私货的伪作。我尤为不齿的是,这种“挟洋自重”的做法。做一个堂堂正正、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好吗?何苦拉大旗作虎皮!

(一)先谈逻辑

我的辨识逻辑是这样的:第一,既然是信,写给谁的,若是公开信,在何处发表的。第二,写于何时;从导言看,是遗信,“一位百岁老人的临终挂念”,具体时间呢?第三,基辛格本人显然不会写这样的中文信件,那么,是口授的吗?口授记录件在哪里?译者又是谁?搞清这三点,证伪的结论便自然得出。

(二)再谈内容

在内容上,写者利用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基辛格的普遍尊重和有限了解,营造了一个正义凛然、言辞恳切的老人的精神形象,把要说的话强加于基辛格,赢得了不少人的情感共鸣,使得人们相信,这真的是基辛格的遗信。但究其实,这篇伪作只是“流量至上”的一个小把戏。

基辛格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家,但他的政治思维是西方理性的、基于政治利益权衡的。他参与推动的中美关系缓和的历史进程,主要是出于对美国利益的考量,以及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独到理解。

文中动之以情的所谓事例,如参观连队、两张历史照评议、禁放爆竹的调侃等,皆太过感情化,显然不是基辛格这样的西方大政治家的所思所言。基辛格对待《孙子兵法》倒是很推崇,在他的《论中国》里有所表示,但以中国人对其的漠视为反衬,亦显牵强。而对于当今中美关系的思考与建议,“信”中所言多为肤浅的一厢表白,也并不符合他的身份与风格。

(三)顺及说到

这封“信”中弥漫的基辛格的自谦和对中国的友善,助长了现今中国社会对其形象的不适当美化。而事实上,他的一生里,政治污点多多,仅就最能触动中国人情感的几件大事而言,如他所参与决策的越南战争、持续轰炸柬埔寨、支持推翻民选总统的智利右翼军人政变、支持阿根廷军事独裁政权镇压国内持不同政见者与左派等,他在其中的表现很不好。我虽无意评价他的全部政治作为,但过分拔高,总是无益。

科技教育与普及名家袁岚峰先生在他的基辛格书作《大外交()》读后感中说:中国人很容易把基辛格视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然后对他的话过分相信。然而我觉得必须要注意到,基辛格终究是美国的官员,他的立场肯定是站在美国政府一边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说,还不一定是美国人民。对于中国人而言,要从基辛格那里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就应该首先把他定位为一个聪明的、可敬的对手。这段话,我以为很有道理。

(四)说说水军

不管这篇文章的作者多么煽情,因他假借别人之名,编造伪文,仍属网络水军。这样一篇伪作竟然有那么多人看、听、转、赞,足见水军的厉害。而我所以深为鄙视,是他们丑陋的写作目的,为了赚流量,吸人眼球,完全不讲文德和人格。

如果真的对社会政治有真知灼见,尽可好话好说,完全可以严肃行文,立不改姓,坐不更名,何苦借洋人之口呢。而这种不自信、不自重的做法,也是对被冒名者的不尊和对广大读者的愚弄,不仅是错误的,甚至应该视为一种违法行为。

(五)致敬逝者

我说了上面这些话,但并不影响我对基辛格——这位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百岁逝者的尊敬,更不会冲淡我对“愿中美两国永不兵戎相见”的殷殷期盼!我只是借由此文表达一种希望,作为写者,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认真著文,认真做人;而作为读者,还是不要轻信、保有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为好。

(六)兼评《论中国》

近读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更坚定了我的认知与判断。我读的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本,胡利平等译。该书成书和出版于2011年。全书600页,34万字。中译本若取名为《中美外交》,也许还更恰切。读此书,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以及他所亲历的中美关系的风雨历程。

即使我们并非从政者,也需要看看世界上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大政治家如何看中国,如何认识那些与我们观点可能相左的事件。亦如基辛格所言,我并非总是认同中国人的观点,……但我们有必要了解。

在基辛格所写的“序”和“出版十周年序”(该序未见日期,称出版十周年,却写了2022年11月美中元首巴厘岛会晤)以及“前言”中,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全书共18章。第一章从地理、文化、历史等视角谈中国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特点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从第二章开始,按时间顺序论述中国的外交发展进程,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

基辛格对于中国历史和思想沿革,认知丰富,故而他对于中美关系的过去、如今和未来,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些认识显然比现在的美国当政者全面而有深度。其中,最生动的部分是,他亲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人,他写下了对他们各自的印象和评价,当然也包括他们的助手,如被基辛格称为“温文儒雅,学养深厚,个人生活作风正派,政治立场不偏不倚”的“最有魅力的人”的周恩来总理,以及各个时期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中国外交家。

这些内容特别有趣,甚至可以说十分难得,不仅能通过可信的历史回溯,得知基辛格的用心与贡献,也有助于我们这些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曾经发生在我们的国度、我们身边的那些重大政治事件。

从总体上,基辛格对中国是友善的。出于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他抓住了历史的机缘,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精明,长于计谋,与中国人的民族习性有某些相通之处,比别人更能读懂中国,善于与中国人沟通,也不啻为一个重要因素。

全书到处可见这样的记录与评述。绝非“同意”,而是“理解”。历史一再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撕裂的世界,一味“激进”,针锋相对,是不足取的,对于政治家的考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向,以及他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智慧。在这一点上,基辛格是高明的,我国老一辈领导人更显伟大。

基辛格说,从历史到今天,中国从主权和稳定的角度审视诸如人权这样的问题,美国则从袭自欧洲和启蒙运动的普世价值角度诠释这些问题。他坦诚,美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动机是为了走出越南战争的阵痛和冷战的不祥阴影,给美国人民展现一个和平前景。

他指出:“中美关系一向如此,最初的模糊变得清晰时,巨大的谜团又显露出新的复杂因素。美中之间的冲突并不是命中注定的,也不是双方乐见的”。“试图从外部改变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国家的国内体制,有可能带来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西方的民主自由理念并不一定能直接照搬到一个几千年来依旧不同理念组织自己生活的文明中”。不能不说,这是开明而睿智的警世之言。

关心中美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人们不妨读读这本书。

愿中美两国永不兵戎相见!

踪世界军事发展,聚焦世界军事热点

探索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揭示世界军事发展前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